它是最好的“職業”,也是最壞的“職業”,它就是為人父母!
當孩子們“不熊”的時候,能讓你甜到心都化了;可當他們一旦“熊”起來,變身小怪獸,肆意搗亂,不合作,很少有家長能始終hold住自己,大吼大叫在所難免!過後,孩子一臉驚恐、嚎啕大哭,而家長則滿心愧疚。
我們不是不知道吼叫的不好,但怎麼才能控制得當,成為溫和體貼又原則堅定的父母呢?
本書可謂破解“父母吼”的秘籍,既不讓父母羞愧,也沒有試圖說教,只是教你追踪吼叫行為,理解吼叫原因,明白自己與孩子氣質的區別,提供減少吼叫的策略。
[美]羅娜·雷納
美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暢銷書作者,曾先後在美國、非洲、印度的醫院與科研機構工作,參與多個精神健康項目,同時還是“童年時代的事情”(ChildhoodMatters)和“NuestrosNios”父母熱線的創始人。
PART1:理解吼叫
一、吼叫有多严重
二、吼叫的“扳机和炸药包”
三、吼叫的深层原因
四、带上气质的眼镜
PART2: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五、追踪你的吼叫
六、自我同情
七、A-B-C-D-E法则
八、管教的4C法则
九、其他方法
十、用道歉修复过往
PART3:特殊情况
十一、吼叫的不是我
十二、生活如此艰难
PART1:理解吼叫
一、吼叫有多嚴重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為人父母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修行。雖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表現完美,但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人,都曾失去控制,對年幼的孩子吼過。只不過有人偶爾為之,有人成了習慣。
📷
吼叫的後果
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始終觀察著我們、把我們看作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見最親愛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會滿心恐懼,也可能會滿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穫愛與改正的動力。
孩子如果長期遭到吼叫,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它還會投下的長期陰影,讓他們在青春期時狀況百出。而你自己,朝孩子傾瀉怒氣之後,看到他一言不發、精神渙散又或者滿懷怨氣,也會陷入羞愧、難堪,甚至絕望之中。
📷
改變的希望
吼叫的影響雖然惡劣,然而,這也並非意味著只要曾經吼叫,你就是個糟糕透頂的父母。作為父母,你很辛苦,你在盡力做好,雖然曾經或以後仍然可能犯錯,但改變永遠都不晚。不要一直自責,也不用羞愧,你意識到需要改變,就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觀察自己的想法,關照自己的情緒,然後追踪到行為的根源,是減少吼叫的關鍵過程。
二、吼叫的“扳機和炸藥包”
是什麼讓你從目標中的完美父母,變成大吼大叫的模樣?前一秒你還跟鄰居開著玩笑,後一秒打開家門,就立馬換一副“嘴臉”,沖你出門時還深情款款叫寶貝的那個他/她,怒火攻心,頓做獅子吼,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外部觸發器
如果說外部觸發器只是炮仗的那個導火索,那麼不斷升級的想法和情緒就是炮仗裡的火藥。比如,你看到伴侶的內衣扔在地板上,開始想“他真是個懶鬼,我都說過一萬遍了”“他一點也不在乎我的話,我幹嘛事事都替他做呢” “他一點也不關心這個家”“他根本看不見我的付出,我怎麼找了這麼一個冷酷懶惰的人呢”。伴侶一進門,你醞釀已久的想法和情緒爆發,沖他大嚷。
吼叫成為習慣
如果只是“過年放個炮仗”,也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天天過年那就讓你周遭的人痛苦不堪了。當吼叫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它就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行為,就像早晨起來刷牙,進門脫鞋一樣。
要打破這種慣性,關鍵在於吼叫時要保持正念,觀察、覺知自己的吼叫和後果,觀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讓自己感受到這種行為對自己和孩子的影響,嘗試打破習慣。而且一定不要太苛責自己,改變習慣是艱難的,不要期望一夜之間徹底改變。
📷
醞釀吼叫的土壤
有時候沒有外部觸發器,你也會突然爆炸,就像憤怒找到了會發芽的土壤一樣。比如,當你感覺孤立無援、睡眠不足,或者總沒有自己的時間時,憤怒也會破土而出。
此時,你可能需要評估自己要做的事,找出優先級,讓自己多睡會兒,利用下互助網絡,給自己擠出單獨的時間和空間。改變土壤環境,憤怒也就不會發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