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曾經我們以為只有雙方努力,才能挽救一段關係,卻不知單邊改善也能讓我們抵達靈魂關係的彼岸。原以為親密關係中的爭執不過是源於性格不合或不愛,卻不知其隱藏著童年的需求······
我們渴望以一張路線圖,引導我們穿越親密關係的複雜障礙,去洞察與消融情緒及情緒背後的原始信念,接受當前問題並轉化為欣賞,走出受害、迫害與拯救的無休止循環,回歸親密關係的當下,感受愛帶給我們的幸福。
克里斯多福·孟
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諮商師。
他運用廣泛的經驗,幫助個體依直覺來引導行動,發現他們自己要找的答案,並體驗到活在順流之中的輕盈,進而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創造出的獨特的體驗性方法,使理論與生活無縫結合。
一、親密關係的本質
二、月暈現象
1. 吸引磁場
2. 期望與要求
三、幻滅階段
1. 偏差行為
2. 因果關係
3. 憤怒情緒
4. 愛意
5. 贏在心態
四、內省階段
1. 穿牆而過
2. 受害者監牢
3.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
4.走出受害者監牢的原則
五、啟示階段
1. 量子隧道
2. 相信愛
3. 允許
一、親密關係的本質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得償所願。
在尋覓伴侶的旅途中,我們不斷地尋找、失去或離開某個人,如此反复循環,直到尋得理想的伴侶,或者尋個勉強湊合的人,一輩子不如意。
親密關係問題的真正根源像個無解的謎,我們為什麼非TA不可的背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目的。有人也許會詫異,但事實上所有親密關係的問題和挫折都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
表面上看起來,我們似乎只是孤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但事實上每段親密關係的背後,我們的靈魂都指引我們去體驗靈性上的滿足。可以說,朝夕相處的親密關係是高層級的“靈魂關係”的第一階段。
現在我們來了解所有人際關係共同的必經階段及其原因,並找出一種簡單又自然的方法來克服障礙,向更高層級的“靈魂關係”邁進。
📷
二、月暈現象
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一開始是相互吸引,然後再一步步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我們一生中遇到的人成千上萬,為什們恰恰是“那一類”人奪去了你的心神?是一見鍾情、化學反應,還是寂寞?然而所有的事實證明,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這個主要動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
.吸引磁場
根據動機理論,人們的行為都是在其動機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需求。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他/她的陪伴、照顧、了解、支持、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我們孩提時代就學會讓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個別人就是爸爸媽媽。在《正面管教》中我們提到,兒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兩類需求都是來自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本能。
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在孩子努力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意識到,如果想要永遠被愛,並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價值。於是“想要變得特別”的慾望就誕生了,而這一慾望正是激發我們浪漫情懷的主因。
案例:在改裝成舞廳的體育館裡,一群男生站在那兒裝酷,無視女生的存在。每當有漂亮女生經過時,這些男生的話題就會開始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事”,像是周末和不良少年打架啦,去墓地冒險啦。從頭到尾都在裝模做樣,好像旁邊的女生一點都不重要。
實際上,女生在他們充滿幻想的心中越重要,他們越是虛張聲勢,不理不睬。因為他們需要她,所以他們有“想要表現得特別”的慾望。
頂級企業獲得成功是因為認真聽取了客戶的建議,並積極投資於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技術、產品和生產能力。但後來遭遇失敗,也正是這個原因。盲目遵循“好的管理者應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繫”,有時可能是致命的錯誤。
想要表現得特別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沒有得到來自父母關於歸屬感的感受以及確定他對家庭很重要時,他就會在一生當中不斷地去尋找誰能夠給他帶來這樣的感覺。
當我們遇到這樣一個人,彷彿找到了那根丟失的肋骨,瞬間圓滿了。於是我們猶如撲火的飛蛾,不顧一切。荒謬的是,為了吸引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有那些需要那個人來彌補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盡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但在這個過程中,對方也在努力地尋找那個能彌補他缺陷的那個人,對方會是你期盼已久的“夢中情人”嗎?
三、幻滅階段
什麼是幻滅?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齊天大聖是真的,長大後的某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齊天大聖是人扮演的,這就是幻滅。
幻滅,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讓人聯想到憤怒、絕望甚至背叛的感覺。事實上,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再被錯覺所迷惑,讓我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讓自己的內心本自富足。
1.偏差行為
一般而言,在我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伴侶的改造計劃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時候幻滅就來了。
這時候我們會做一些“偏差行為”。在《正面管教》中,我們提到當小孩的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會導致四種主要的“偏差行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權力鬥爭(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報復心理(你傷害了我多少,我也要傷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我一點也不重要。)
前兩種行為的目的時滿足孩子的兩大需求,而後兩種則是孩子在覺得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時,被深刻的沮喪、痛苦驅使而作出的毀滅性行為。成人的親密關係能讓舊傷復發,當你因為需求不滿而憤恨時,就會讓你做出和小時候相同的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侶,藉此避免夢想幻滅。
①引起注意
為了引起伴侶的注意,我們可能會裝作可愛、親切、堅強、聰慧、勇敢 、有趣等。但是很快這種吸引註意力的方法就會被識破,當你發現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讚賞,你會變得更加沮喪,接著,就會做出第二種偏差行為——權利鬥爭。
②權力鬥爭
隨著沮喪越來越重,權力鬥爭慢慢演變成雙方爭奪親密關係主控權的戰鬥,雙方都努力地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話權和行為。
在親密關係中,和伴侶展開權力鬥爭,就是為了避免和拖延自己心中浮現的不愉快。這種痛苦的根源和我們幼時需求有著密切關係。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當你打算正視爭執背後的問題時,內心會告訴你將要面對的傷痛你承受不起。
案例: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狗鏈弄丟了,我父親勃然大怒,打我耳光而且把我罵得狗血淋頭。生理上的痕跡當天就消失了,但心理的創傷卻不會這麼快痊癒。我希望父親原諒我,但他並沒有,我很難過。多年之後,我又想起了這件事,而且重新感受到被父親打罵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再一次感到心碎。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令人心碎的痛,當時我們把所有壓抑的痛苦都丟進潛意識裡儲藏起來,然後忘記。但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這些潛意識的傷痛總會不經意間左右我們。
③報復心理
報復的傾向,在權力鬥爭剛開始的時候就會出現。你會刻意傷害對方,從而減輕自己的痛苦。在報復的時候,你會得到一種快感。因為,要超脫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藉著報復來轉移注意力卻很簡單。
想要知道,你和伴侶的互動中是否夾雜著報復,是有跡可循的。如果你因為伴侶的痛苦而沾沾自喜,那麼你就是在報復對方。
在親密關係中,察覺報復的跡象並選擇改變,是很重要的。思考一下,你和別人發展親密關係的原因,你就會了解,你的目的並不是要傷害任何人。爭吵是誰“開的頭”並不重要,因為這並不是任何人的錯,會爭吵是因為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
④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就是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失敗的,都是沒有價值的,完全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狀態。這一狀態會一直延續到她的婚姻關係中,只有找出好的解決方法,他才能治好自己童年的舊傷。
📷
2.因果關係
親密關係能治愈我們的舊傷,但在過程中,我們必須先體驗對我們造成影響的舊傷。這時候問題來了,我們本來應該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傷痛,卻往往怪罪伴侶傷害我們。然後我們會嘗試控制他們的行為,確保他們不會再犯。
案例:
約翰和瑪麗深愛彼此,但在住在一起後,約翰越來越受不了瑪麗總把浴室弄得一團糟。有一天約翰實在受不了了。
約翰:瑪麗,說過多少次了,用完浴室之後要收拾乾淨!
瑪麗:我會收拾的,你不要那麼著急嘛!
約翰:收拾浴室會花很多時間嗎?
·······
瑪麗:約翰,你不能這麼自私,你總是希望每件事都按照你的方式。
約翰:把東西亂丟的人可不是我,你簡直把浴室變成了要命的跑道。
瑪麗和約翰吵架的原因看起來是因為,瑪麗沒有收拾浴室。但要想了解真正的原因,就要了解約翰和瑪麗有什麼樣的生活經歷了。
瑪麗在嚴格的家教下長大,她的雙親命令小孩必須“隱形”。比如,父母發現她把玩具亂丟,就會把她的玩具丟進垃圾桶,而且沒收她所有的玩具,一個月不准玩。
慢慢地,瑪麗深信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在和約翰在一起後,瑪麗又再次感受到小時候被要求做“隱形人”的痛苦,因為約翰向她傳達了同樣的信息,讓她憶起傷心往事。
約翰出生在一個多孩子的家庭,他小時候一直覺得自己說話沒人理。因為兄弟姐妹很多,他說什麼,別的兄弟姐妹一插嘴,就沒人注意到他了。
而且父母因為孩子很多也照顧不到他,所以他經常會覺得自己被忽略。當他的要求多次被忽略,就觸動到了他童年的那段傷痛。事情的真相,就是約翰和瑪麗在試圖控制對方的行為,藉以控製過去的創傷。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就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相互指責。
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卻縱容自己任意發怒,這將會導致兩人的感情漸行漸遠。
從表面上看,爭執的雙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對的立場,但事實上,所有的爭執都起源雙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覺彼此的問題,他們就能化爭吵為理解。
📷
3.憤怒情緒
在權利鬥爭中一定包含憤怒的成分,刺激我們做出無情的行為,諸如攻擊伴侶的人格,拳腳相向或冷戰。
其實,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怒氣能夠麻痺我們心中的痛苦,壓過所有的消極情緒。第二,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
不幸的是,用憤怒來保護自己,永遠比面對痛苦要容易得多。只是我們習慣用攻擊、情緒抽離和被動攻擊著三種方式來表達憤怒。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憤怒呢?作者的建議就是,如果你能夠直接面對你內心當中最深層次的傷痛的話,無疑是解決親密關係中的矛盾的最好的方法。
案例:
瑪麗:你看到電費單了嗎?比上個季度多2000。
約翰:親愛的,冬天到了啊,我們用電量增多了呀。
瑪麗:可是這樣我們就沒有錢去度假了。
約翰:我可以去多加點班呀,這樣就沒問題了。瑪麗?你還好嗎? (約翰開始傾聽)
瑪麗:不好,我覺得生氣,這張電費單讓我感到我們的生活永遠沒辦法得到改善。 (瑪麗開始注意自己的情緒)
約翰:我了解,可我們的周末不能就這樣毀了。我希望我們能出去玩玩。 (約翰現在已經確定了讓兩人都快樂的意向)這樣吧,也許週一我可以要求加薪。
瑪麗:不,真正困擾我的並不是電費單,也不是你加班太多。這個問題我已經遇到很多次了,從出生到現在,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瑪麗選擇不責怪約翰,因此察覺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約翰:聽起來你好像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我希望你明白,你在我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約翰努力想分擔瑪麗的痛苦,並且用重視的態度來撫慰她。)
瑪麗:謝謝你,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有這種感覺。從小時候起,我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管我怎麼努力,還是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負擔·······(瑪麗繼續與約翰分享自己的感覺,也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痛苦的根源。)
約翰:沒人愛嗎?
瑪麗:沒錯!
約翰:我了解你的感受,我母親也總讓我有同樣的感覺,她總是抱怨我沒錢。 (約翰了解到瑪麗和他同病相憐,並讓自己感受深層的情緒。)
瑪麗:我也是,沒有價值。不過,你真的很好。我常常想跟你分手,因為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你。 (兩個人都繼續分享更深層次的感覺,漸漸找到了和諧。)
約翰:你從來沒告訴過我呀!親愛的,你對我來說是最好的。
在這個例子中,兩人都讓心中的痛苦浮出表面,約翰和瑪麗已經不再怪罪彼此,他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並用健康的方式處理它。
所以,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場,接近對方,誠心希望好好溝通,我們才能快樂。在這裡有八個重要問題能引導我們做出真正有效的溝通:
a 我想要什麼?
b.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的?
c.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絕對真實的?
d.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否似曾相識?
e.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f.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g.情緒背後有那些感覺?
h.我能不能用愛回應這種感覺?
當我們能誠實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親密關係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與親密關係無關的問題,也能藉由跟伴侶溝通的方式解決。
📷
4.愛意
愛是能回應一切痛苦的。在親密關係中,痛苦其實是一種轉機,能讓我們成長並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
愛意的產生,是由於靈魂在驅策我們去學習如何真心地愛自己和對方。它能讓我們克制衝動,用負責的態度來處理我們心中的不快,不致說出責怪或指責的話,而用理解、體諒的話來替代。這樣,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才能夠成長,並了解真正的自己。
5.贏在心態
逃避痛苦、不願面對的傾向,只會延長我們所受的考驗與苦難。許多人在面對痛苦時都會傾向逃避、掙扎、發怒或反應過度,因而使痛苦加劇。但是,由於我們的不完美而產生的痛苦也不會自動消失。
如果能坦然面對痛苦而不抗拒,那麼痛苦就會轉變為一份禮物,讓我們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接近自己的靈魂自由。
📷
四、內省階段
當幻滅的階段移至內省階段時,你就得到一個機會去檢視自己的內心並發覺所有親密關係的源頭。
內省則會讓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開錯覺的面紗,從而大大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
絕大多數的親密關係都會讓人有些失敗的感覺。如果你把伴侶當作滿足你個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會覺得要不是自己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
但如果你把親密關係當作學習無條件的愛的途徑,那麼你的決心能讓你渡過難關,體驗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而這個階段中,潛意識中的陷阱無數,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費。而要突破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障礙,我們必須學會“穿牆而過”的藝術。
1.穿牆而過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麼迷人了。你已經習慣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來對待彼此及處理不斷浮現的老問題。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係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可能會感到難以捉摸的倦怠感,無聊,過度的幻象,上癮的行為變本加厲等,而且還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現狀。這些無形的牆,勢必讓生活變得十分艱辛。
停滯、死氣沉沉、缺乏興趣或燃燒殆盡的感覺是親密關係遇到牆壁時最早出現的信號。這時候,我們必須開始內省,或“尋找靈魂”才能讓親密關係繼續成長。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那麼這道“牆壁”到底是什麼呢?
📷
2.受害者監牢
史蒂芬·卡普曼,曾提出“戲劇三角形”模型,就是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時,你只能用三種身份來看待它,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①受害者
遇到問題時,你首先會採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你感到恐懼、自悲自憐、抱怨,覺得自己被當成了替罪羔羊。處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時間長短,都會讓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處罰以及其它形式的犧牲。於是,人類處理問題的機制會驅使你採取一個比較好的位置來處理你的問題,這時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場了。
②迫害者
心存責怪、自認優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會憤怒地設法逃離痛苦,於是他會把問題怪罪到別人頭上。
案例:在運動比賽中,輸的那一隊通常會非常懊惱。你會看到他們責怪裁判不公,攻擊對方球友作弊等,但最後每個隊員都會把計分板上的敗績,扛在自己肩膀上,責怪自己“表現得不夠好”,不能讓球隊勝利。
但你為什麼要迫害自己呢?純粹是因為你已經沒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讓你不必感受當受害者的悲慘。你會不會因為一件小事就罵自己笨?這就是你心中迫害者在壓抑你心中的受害者,同時驅策你進步。雖然有人不介意一直活在憤怒和嚴苛的完美主義之中,但大部分人還是希望過得快樂一點。於是,就到了“拯救者”現身的時候。
③拯救者
我們心中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讓我們處在沒有痛苦也沒有問題的理想境界。
案例:如果你覺得肩膀疼,你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疼痛的位置,並且按摩那裡,如果嚴重就找醫生。當你在尋求解決的方法時,你可能會抱怨一下(受害者),甚至對造成酸痛的原因,枕頭或被子生氣(迫害者),但你現在最關心的是把肩膀治好。 (拯救者)
拯救者最正面的態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並提供有益忠告。但許多人不明白,其實拯救者的態度才是讓受害者保持軟弱無助,且讓迫害者得以放縱脾氣的原因。
當生活中出現問題時,你可能會在“受害者監牢”裡不斷轉換角色,在選定自己的角色後,再藉助周遭的人來填補另外兩個空缺。這三個角色是在不斷地變化,而如果你處理不好你的婚姻的話,你很有可能會進入“受害者牢籠”的牆壁當中。無論角色怎麼轉變,都會給雙方帶來不斷的痛苦。
📷
3.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
“受害者監牢”中的陷阱雖然複雜,但要得到自由卻很簡單,只要有誠懇的意向,問題就容易多了。讓我們看看幾個陷阱的例子,並探討真理所帶來的讓人自由的可能性。
①左右為難
“左右為難”的情形,發生在你必須在兩個當中選一個的時候。問題是,不管選了哪一個,你都會覺得失去了某樣重要的東西。
案例:
吉姆有一份穩定的辦公室工作,但他又想成為一個藝術家。如果他選擇藝術工作,就可以做真正喜歡的事。但這樣,他就沒有經濟保障了。如果繼續坐在辦公室,經濟是有保障了,但是不能從工作中得到任何樂趣。該怎麼選擇呢?
要突破左右為難的困境其實不難。首先,要選擇真理。什麼是真理呢?就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還有就是願意接受兩個選擇中的任何一個,或兩個都不選。在兩難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當成悲劇的主角,誠心去追隨你的內心,一切都會峰迴路轉。
②對家庭死忠的監牢
對家庭死忠有許多表達方式,包括你遵守的戒律、做出的犧牲、採取的信念,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在你出生的家庭中形成的。如果本著隊家庭死忠來做事,你就是照著固定的模式、規則和信念在做事,這樣只會限制現在的你,沒有任何益處。
案例:娜娜覺得她所選擇的男朋友必須滿足父母的要求。
明杰想要在外多遊歷幾年,卻不得不接管家裡的生意。
另外,對家庭的死忠會讓內省階段的死氣沉沉更加惡化。如果不掙脫死忠觀念的束縛,你有可能把這個包袱傳給你的孩子。
③犧牲心態的監牢
在親密關係中,犧牲心態就是為了家人我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哪怕我自己並不開心做這些。但為了家人,我選擇犧牲自己。
當你的親密關係到“內省階段”,你會開始質疑你的“付出”有多少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純粹出自義務,你厭倦了犧牲的行為。
犧牲心態會以三種方式來危害你的親密關係:第一種是你會覺得自己是被迫犧牲的,因而感到憤恨。第二種是為了擺脫不斷犧牲的模式,你會放縱自己做出對方難以接受的行為。第三種就是心力交瘁,這時候你很想一走了之。
要想為犧牲模式畫上句號,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覺以及負起全責。只要你有意願,真心的付出能讓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④依附情節的監牢
在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愛,那麼你會因為失去歸屬感而痛苦,並且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於是你就會放棄一大部分真實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認為父母會喜歡的樣子,這就叫做依附。
案例:Tony的妻子懷孕了,身心都感到不適。當妻子從他身邊經過時,Tony突然決定打掃房間,打掃完後,又去洗碗,疊衣服·····最後Tony發現自己當時的感覺和他小時候很像。 Tony的母親有一段時間很不快樂,小Tony覺得母親不快樂是自己的錯,於是他就想如果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也許母親就會開心一點。
依附情節令人窒息的結果,在內省階段最為明顯。感到窒息的人會覺得沒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想責怪伴侶奪走了他的生活,想要推開伴侶。
想要破除依附情節,你並不需要逃離自己的親密關係,你可以選擇做真實的自己,能否面對即將到來的一連串連鎖反應。在你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及你願意接受伴侶不必當你的供給者這項事實時,你的意向就能實現。
⑤競爭的監牢
造成競爭的根源是“不足”,也就是相信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分給每個人。如果你相信這種想法,那麼你就會以“不足”的觀點來看整個世界,因而覺得沒有足夠的愛可以分給你,所以你必須打敗其它競爭者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
爭當特別的人,也會發生在你的親密關係中。比如,你會和伴侶相互比較,而把朋友、孩子當作獎品(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或者你可能單純地向伴侶證明你比他特別。
當你把競爭帶進親密關係後,你想當特別的人的慾望,會讓你和伴侶不斷較勁,造成伴侶之間的裂痕。想要結束競爭,你必須覺醒,並且誠實地面對你看待親密關係的態度。
⑥死亡的誘惑
“死亡的誘惑”所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對更多痛苦的恐懼。也許你並不想死,但是你害怕繼續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恐懼,跟想死的慾望也相去不遠了。
在遇到這種挑戰時,很多人都會說:“我再也不想有這種感覺了,我情願死。”
在這種狀況下,不管你做出什麼選擇,都應該選擇以生命為動機。選擇了生命,希望、清晰的目標和方向感都會隨之而來。
如果你發現親密關係陷入僵局,不能或不願意親近伴侶,那麼你必須注意到這種僵局背後的力量。 “死亡的誘惑”促使你你情願讓親密關係停滯不前甚至結束,也不願面對自己或伴侶不可愛的那一面。如果你面臨的處境讓你很想死,或很希望親密關係結束的話,也請正視你所承受的痛苦。
📷
4.走出受害者監牢的原則
在親密關係中,有很多的“牆壁”包圍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穿牆”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①.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②.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並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③.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④.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後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⑤.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係當中到底有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⑥.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
五、啟示階段
啟示的階段,雖然很很短暫,但它對一個人的生命卻會造成深遠的影響。當你能夠看清自己的本質時,你就會得到“啟示”。
啟示可以很戲劇化,也可以很微妙。有時你可以馬上察覺它的存在,但有時它卻以不易察覺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滲入你的腦海中。
在親密關係中,啟示有三種呈現方式:第一種,啟示推動著你的力量,讓你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第二種,以毫無察覺的方式顯現。第三種,讓你有自己選擇的力量,而不是聽天由命或辛苦地走完親密關係的前三段。
想要接觸到自己的靈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你可以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
1.量子隧道
化學中有氨氣分子(NH3)的理論,就是氮原子處在由三個氫原子所形成的三角形中心。
根據氫原子的特性,氮原子根本無法離開這個三角形,但科學家發現氮原子能夠瞬間消失並出現在三角形的外面,然後又很快回到三角形的中心。於是,科學家就做了一個假設,就是氮原子穿越了“量子隧道”,所以能自由移動。
用它來說明“啟示”呈現的方式,卻是一個很好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陷於怎樣的困境,只要我們的意願是想了解無條件的愛,就有機會穿越“量子隧道”,從而立刻體驗到靈魂關係。
案例:作者有一天和妻子吵架,然後冷戰。有一瞬間,作者想如果我是愛她的話,是什麼感覺呢?於是,他把剛剛生氣的事情放在一邊,去調動內心當中,那個特別愛的那個感受。他想如果我是愛她的話,她特別喜歡吃我做的飯,作者立刻就去做妻子喜歡吃的菜。如果我是愛她的話她應該希望我去擁抱她,然後和他妻子擁抱,表示道歉。作者和妻子之間的緊張情緒便冰消瓦解了。
“量子隧道”在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都是存在的,所以如果你願意和伴侶一同體驗,從月暈階段直接躍入靈魂關係,也不是不可能。
2.相信愛
在親密關係中,啟示對你的影響越深,你越能察覺每個問題背後的禮物與經驗,了解到每件事的背後都有愛的存在,沒有例外。
當你離開啟示階段,啟示仍然會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讓你面對困難仍能心存希望,並相信只要決心選擇愛,就能度過所有的困境。
不管是一步一腳印地走過親密關係的所有階段,還是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到最後靈魂都一定會讓我們了解到愛的真正目的,從而踏進靈魂關係的大門。
3. 允許
靈魂關係的關鍵就是允許,當然這不是要你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說盡人事聽天命,讓一切都順其自然。
如果你能夠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
結 語
這個世上沒什麼天生一對最般配,也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係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親密關係》教我們學會用愛釀造幸福秘方——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莫過於經過一番努力後,所有東西正慢慢變成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