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從物質中去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拼命賺錢,再把錢努力花掉,像這樣用力“加速”的時代已然慢慢結束,停下來思考一下,在新的時代,怎樣生活才能幸福喜樂?
本書作者本田直之的經歷豐富,他做過企劃,是多家公司董事,暢銷書作家,在日本婦孺皆知。本書為我們分享了“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學。他所倡導的關於幸福的全新價值觀重點在於,生活形態看上去很樸素,但內涵卻極盡豐富。我們要根據具體的現實生活處境,靈活的調整自己的收入來源、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要建立一個既自由自在又富於流動性的簡單生活形態。
以下內容為《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一書精華解讀的部分內容,成為樊登讀書APP的VIP即可獲得全部解讀內容。
以下內容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引言:生活富足≠感覺幸福
一、從加法時代來到減法時代
二、嘗試工作與生活涇渭分明的雙城生活
三、降低滿足“閾值”,只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
四、“新幸福”的十個條件
五、如何獲得新時代的幸福?
引言:生活富足≠感覺幸福
在近幾年調研機構發布的世界各國“幸福指數排行榜”中顯示,生活富足的日本人並不覺得自己幸福。日本國民的稅務負擔率為四成左右,手中所掌握的可自由支配現金非常充裕,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商品亦種類繁多,可為何他們卻難以感知到幸福?
作者本田直之為了找出答案,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幾名的北歐各國,採訪當地居民,每次他都會問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你有什麼想要的東西?”本田直之問的是“東西”,可在他得到的答案裡,幾乎找不到任何和“車”或“房子”相關的具象物品,都是“想要家人健康”、“希望朋友和我認識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之類的回答。
而如果對日本人提出這個問題,作者作為當地人覺得以具體實物作答的人會相當多。現今的日本充斥著太多可以讓人即刻滿足的東西,瞬時慾望的過度滿足,干擾了人們對未來的長遠規劃和打算。從北歐民眾的回答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擯棄了舊有的物質至上主義價值觀,崇尚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簡單生活方式,更為珍視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並將時間與金錢投入其中。
下面摘錄幾則採訪內容:
我認為可以選擇的事物越少,人越容易感到富足。日本就是因為人們可以選擇的東西太多了,難免就會叫人心猿意馬。而如果是在丹麥,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心裡面一清二楚,而且也很容易分辨出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佛羅使帕克·田中聰子/丹麥/船舶公司職員
我想瑞典人是一個不太會杞人憂天的民族,這裡既沒有地震,也沒有颱風之類的天災,大家都能夠隨心所欲的生活,要是想讀一輩子書也沒有問題。因為我們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也就感覺不到什麼壓力,活得不需要太過較真……
——安德烈亞斯·里貝魯貝克/瑞典/愛立信公司職員
人在芬蘭生活,特別有平衡感。因為我們可以在自然的田園風光與都市生活中輾轉至如,也可以兼顧個人的娛樂、生活與事業、工作。雖然我們支付著高昂的費用,但是也可以享受到優越的福利。而日本人雖然擁有很多東西,但永遠不會滿足,因為他們內心的平衡感早就被打破了。
——中村浩介/芬蘭/家具、雜貨店經營者
一、從加法時代來到減法時代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在少時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們的快樂往往來自於對金錢和物質的追逐和獲取。可以為了家裡添置彩電而歡欣雀躍,也會因為獲得夢寐以求的自行車而開心良久。然而物質帶來的新鮮感和興奮感往往是短暫而浮躁的,只有持久的、發自內心的感觸和體驗才是幸福感的源泉。更何況現今物質資源豐富,想要得到並不是難事,又談何從物質中獲得幸福?該過減法生活的時刻已經來臨,只有學會對物品進行捨棄和精簡,追求內心體驗過於物品添加,才能讓人感到安寧和喜樂。
二、嘗試工作與生活涇渭分明的雙城生活
人總呆在同一個地方生活,每天做一模一樣的事,相必也很難有新的發現——改變固定居所,嘗試雙城生活是個很棒的選擇——這並不需要你承受極其龐大的開支。在也許是全球最會生活的北歐民眾看來,雙城生活的核心在於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可以自由選擇。哪怕每一處居所都很簡潔、樸素,只要能夠滿足正常生活需求——工作的時候在較為方便的繁華地段,休閒的時候能夠遠離喧囂。這樣的生活方式就能讓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充實。雙城生活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市中心與郊區的價格差生活,能夠接觸到新的刺激與體驗;當社會環境發生改變時,這種充滿彈性的生活也能讓你有選擇其一的權利。
三、降低滿足“閾值”,只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
學會降低滿足的閾值就是你不再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縛。當你無法控制自己,買下一件又一件不需要的東西,又將自己擁有的與別人的進行比較,你的滿足閾值就會很高,這個行為也可以叫作消費傳染病。而滿足閾值低的人,幸福感才會增強。收入與資產的多寡,與實際能買到多少自己喜歡的東西並沒有直接關係,只要能夠自行控制收入與支出的自由就好。重要的是你是否認為自己“想買的東西都買得起,想做的事都做得了”。
千萬不要認為幸福的閾值下降是一件壞事,這不是厲行節約,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所以才會令人打心裡覺得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