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詩人葉芝曾經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應試教育下的中國孩子無疑就是那桶水,雖然素質教育也提了很多年了,教育發生的改變也不少,但注水模式還是“外甥打燈籠”。聊以自慰的是,這種模式好像不只是我們“風景獨好”,包括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差不多。 “老師講,學生聽”統治了教育界,成了天經地義的的教育模式,我們是時候來拷問一下這種模式是否能“代”得了教育的“表”?它又是如何危害我們孩子的?
📷
[美]拉塞爾•L•阿克夫&[美]丹尼爾•格林伯格
本書的作者是拉塞爾•L•阿克夫和丹尼爾•格林伯格,前者是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榮譽教授,組織動力學中心傑出成員,多家大學的客座教授;後者曾幫助成立並發展了著名的瑟谷學校,撰寫了大量相關著述,探討這一獨特教育環境的哲學和實踐。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當今全世界教育廣泛面臨的巨大問題:後工業化時代已然來臨,而我們的教育模式卻仍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樣子——把學生培養成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馴良的標準化的產品。作者憑著深邃的洞察力向我們展示了當今“工廠式”學校的顛倒、錯誤與可笑之處,告訴我們對個人教育有幫助的內在工具和外在環境是什麼,並勾勒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的理想教育藍圖。
一、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
二、教育的轉機
三、理想的教育
四、瑟谷學校
《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好似一劑猛藥,書中描寫的瑟谷學校簡直像一個夢一般的美好的存在。學生可以完全發揮他們的天性,在自由的環境中快樂成長,快樂地學習。本書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不但對所有教育界人士具有啟發性,還為那些為人父母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每一個對教育仍怀揣著夢想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也許,當我們的思想轉變之時,就是我們跨過起跑線,一步步向理想邁進的時候。
一、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
回憶一下,你還記得當年在中學、大學學過的東西嗎?大多數都忘了吧!但是誰把那些東西記得特別清楚呢?好好想一想,對,就是你的老師,二十年過去了,他還會做當年的那些題目。所以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最大的受益者是老師而不是學生,當年那些能考滿分的天才也是考完之後就全忘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教育前提的謬誤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不斷發展的,而工業化的前提就是要把人變成機械化、標準的人。因此我們就給人們劃分專業,規定課程,你只能學這個。我們打破了一個人完整的人的天性。
教與學混為一談
奧斯卡王爾德曾指出:“值得學的東西是教不出來的。”傳統教育把教與學混為一談,強調教,而非學。這種方式錯誤地認為,一盎司的施教會給受教者帶來一盎司的學識。
在大多數學校裡,誦記被誤當為學習。而大部分誦記的內容只能被記住很短的時間,考試過後很快便忘得一干二淨。
📷
沒有內在的學習動力
學習者俱有內在動力時的自主學習是效率最高的、記憶效果最佳的一種學習類型。但是,支撐近150年來幾乎所有的教育機構的觀點是:動力一定是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育者從外部灌輸而來。
學習內容基本處於低級階段
學習內容由低到高分為五個級別:數據、信息、知識、理解、智慧,但是傳統教育卻把大把時間用在信息傳遞方面,少量時間用在傳播知識,理解和智慧就自然不足了。
📷
機械的課堂環境
我們現在的課堂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練習題,學生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去解題,大量毫無意義的練習,一切都只為了一個可接受的成績。我們來看一則案例:
有人在印度的貧民窟裡邊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一台電腦帶著鼠標鑲嵌在一個貧民窟的牆裡邊。沒有人留下任何話,旁邊架了一個攝像頭觀察,然後就發現貧民窟的小孩都來玩電腦。半個月之後,當他們再來調查的時候,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玩電腦。他們會很熟練地打開網頁、打開文件或播各種音頻、視頻。根本不需要像我們上大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講得一步步該干什麼······但是他們的熟練程度是跟我們認真在學校學過的差不多。
可見,當孩子們的學習動力被激發後,他是能夠通過自學學好的。傳統教育則是權威人士(教師)希望得到他們熟知的答案和解決方法,而不想看到讓他們吃驚的東西,所以很難培養創造性出來。下面這則案例讓我們感同身受:
有一道物理學的題目是:給你一個氣壓計,讓你測出這個樓房有多高。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你得用氣壓測樓頂的氣壓,然後測地面的氣壓,運用氣壓轉換公式,算出這個樓的高度。有一個學生答題:把這氣壓計上拴一根繩 ,然後把這根繩從樓頂吊到樓下,量一下這個繩的高度,就知道這個樓有多高了。教授判為零分,讓學生再想想。學生答:把這個氣壓計送給這個樓的樓管員,然後讓他幫忙查一下資料,看看這棟樓到底有多高。教授氣得半死說你不像話,因為教授只要你用氣壓轉換公式來計算高度的唯一答案。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用學生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而必須得用教授想要的那個方法來解決問題呢?這種機械化的方法打擊了多少創造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