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他們有尊嚴,守紀律,舉止得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控制行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於思考。他們沒有恐懼,不一味順從,沒有過多幻想,不迷戀玩具,不說謊······
這不是幻想,這是蒙台梭利給我們描繪的“正常”的兒童模樣。我們的孩子也是可以成為這樣的天使,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
可是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是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夠按著孩子的需求給予適當的關懷和愛護。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在無意間烙下的。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有意無意地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導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發育和成長。所以,父母、教師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必須努力去了解孩子,認識孩子成長的規律,並把他們從自己設置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瑪利亞·蒙台梭利
作者瑪利亞·蒙台梭利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她創立的蒙台梭利教育體係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蒙台梭利畢其一生獻身於兒童教育事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偉大象徵”。
以下內容為《童年的秘密》一書精華解讀的部分內容,成為樊登讀書APP的VIP會員即可獲得全部解讀內容。
以下內容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一、兒童的心理發展
二、兒童之家的教育
三、兒童與社會
一、兒童的心理髮展
1. 兒童的現狀
兒童的成長是神秘的,想想看,一個只會吃喝拉撒的小嬰兒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大孩子,這個過程真的令人著迷。人們開始通過心理分析的手段去理解兒童神秘的成長的過程,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個人與環境的衝突,另一個是不斷探索兒童與成人的衝突。
我們現在都知道成人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很可能來自嬰儿期所受的創傷,而在蒙台梭利那個時期,這個問題才剛剛揭示出來。
當一個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成人壓抑時,他的心理狀態就會受到影響。
通常,這個“成人”首先是他的母親,然後是他的父親,最後是他的老師。很多父母聽到是自己的問題時,馬上就跳起腳來,怎麼可能,我們都是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的,我們不讓他做這做那是怕他受到傷害。父母的這種錯誤都是“潛意識”犯的錯誤。每一個人都對犯了有意識的錯誤感到後悔。但對無意識的錯誤卻迷惑,甚至執迷不悟。
成人必須把這種無意識的錯誤發展到有意識的錯誤,這樣他們才會改變自己。所以,你需要了解兒童的本質,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這樣你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真的錯了。而要了解真實的兒童,我們得從兒童的本源著手。
2.精神胚胎的成長
胎兒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受精卵本身含有一個成比例縮小的人,在媽媽的子宮裡慢慢長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實際上,是生殖細胞像機器人一樣按照自身所帶的內在指令,經歷一系列的分裂,形成複雜的器官和肌肉,直到最後形成一個新的生命。這個誕生的生命,也像生殖細胞一樣,自身也有預定的心理機能,這將使他能適應環境。
當新生兒從母親舒適的子宮進入到另一種陌生的新環境時,他必須作出最大的努力去適應。那麼,我們大人又是怎樣去“幫助”他適應這種環境的呢?出生以後,新生兒被緊緊的包裹在襁褓中,在母親子宮裡一直自然蜷曲著的幼小身體被拉直了,不得動彈,彷彿跟了石膏似的,諸如此類不考慮嬰兒自身感受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嬰兒能舒服嗎啊?他會開心嗎?這會不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呢?
所以果我們想要一個正常的兒童,那麼“兒童心理健康”就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
3.形成中的心理特點
敏感期:
在嬰兒學會表達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導致了一種初步的心理結構產生,雖然還沒有明顯的表現。這種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發展過程中也能找到,他們是暫時的現象,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種明確的特性。這種特性一旦獲得後,相關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我們以蝴蝶幼蟲為例,蝴蝶幼蟲必須吃非常嫩的葉子,當蝴蝶幼蟲鑽出外殼時,是什麼東西告訴幼蟲嫩葉在哪裡可以找到呢?是光線!蝴蝶幼蟲對光線特別敏感,這些幼蟲沿著樹枝方向向前爬,那裡是最亮的地方。當蝴蝶幼蟲長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時,它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這也清楚告訴我們,兒童心理的發展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由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兒童的敏感性和兒童的本能來指導的。而當外部環境與支配兒童發展的內在本能相悖時,就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失調和畸變,其結果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外部秩序:
兒童總是通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並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幼小的兒童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對秩序的熱愛。他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有秩序井然,雜亂無序的環境會使他心煩意亂。他會通過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來表達對雜亂無序的不滿,這裡有一個來自現實生活中嬰兒的案例:
有位小女嬰習慣於躺在一張有點傾斜的大床,床對面是一張舖有黃色台佈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來家做客,這位客人隨手把陽傘放在桌子上。於是這個嬰兒開始焦慮不安起來,她盯著這把傘開始哭泣。大人以為這個小女孩是想要這把傘,但當客人把陽傘拿給她時,她卻把它推開了。陽傘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繼續哭泣,不停地掙扎。最後,她的母親把陽傘放在門外,她就平靜下來了。她之所以焦慮不安的就因為那把陽傘放錯了地方,這嚴重違反了這個小女孩需要記住的那些東西擺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對小孩兒來說東西總應該放在它應該放的地方,自然已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讓他可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聯繫,看到一個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兒童自己去適應環境。
內部定向:
內部秩序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各個部分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可稱之為“內部定向”,也就是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與他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有關的特殊敏感性。當原有的姿勢和位置被打亂後,兒童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甚至生病。請看如下案例:
一位保姆在離開她工作的家庭時,給她之前照顧的小孩兒找了一個能幹的新保姆來代替她。這個新保姆以為這個工作很簡單,但是她在給小孩兒洗澡時卻遇到了麻煩。無論何時,只要這個新保姆一給小孩洗澡,這個小孩就變得不安和絕望。他不僅哭起來,還試圖推開這個新保姆。這位新保姆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但是小孩仍然討厭她。但當以前的保姆回來後,這個小孩就變得安靜了,很明顯也喜歡洗澡了。於是,之前的這位保姆極具耐心解讀兒童不完整的語言。這個小孩已經把新保姆當成壞人,可是為什麼呢?因為新保姆用相反的動作給他洗澡的。於是,兩位保姆比較了他們給小孩洗澡的方式,並發現了這個差異:第一位保姆用右手靠近他的頭,左手靠近他的腳;而第二位保姆則相反。
智力發展:
之前有人認為為兒童的智力是慢慢地從外部發展起來的,像一隻空瓶,有待填塞。誠然,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重要,而兒童的內在感知同樣也很重要。兒童具有一個漸進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幾乎持續到五歲,幫助他從環境中獲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驚人的能力。兒童開始時一無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發展,這就是兒童的理性,像一個有生命的八爪魚在慢慢舒張。一個出生四個星期的嬰兒,有一天正好看到他父親和他叔叔同時出現在他面前。這兩個人身高、長相都差不多,這個嬰兒因此大吃一驚,害怕看到這兩個人。他父親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怎樣才能消除嬰兒的恐懼呢?於是,在嬰兒的視線範圍內,他倆就一直分開,一個左邊,一個右邊。這個嬰兒轉過頭來看著一個,對他凝視一會兒就突然笑了起來。但後來,他突然又變得憂慮起來。他迅速地轉過頭看另一個人,只看了一會兒,他也對另一個人笑了。他重複把頭左右轉動了很多次,臉上交替出現憂慮和寬慰的表情,直到他終於意識到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正處於構建自己內部模式,並通過識別圖像把他們固定在記憶中,並由此高興和平靜地進行著內部構建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斷他。
4.成人是如何阻礙兒童成長的
當兒童能夠自由行走時,兒童與成人的衝突就開始了。成人對兒童有一種深深的防禦心理,總是擔心一些東西被破壞。在父母關愛和兒童的天真無邪之間所發生的這種衝突是在潛意識和隱蔽狀態下進行的。
我們大人常常會心安理得地說:“小孩子不要亂跑”,“別碰我們大人的東西”,“別大聲嚷嚷”······更有父母認為小孩兒應該多吃多睡,但是也要意識到一個度,不要強迫孩子多睡覺,過多的進食。
兒童開始走路後,像個勇敢無畏的士兵,可父母出於防禦心理,老是想用防護設施把他們圍起來,比如學步車裡。
而且大人們總是潛意識地限制兒童的動手性活動、有目的的活動,還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兒童,忽略兒童對成人的愛等等。
兒童喜歡的一項活動是,把墨水瓶或盒子上的蓋子拿起來又蓋下去,或者打開和關上櫥門。由於它們是父母的東西,兒童被禁止碰觸這些東西,但這些東西對兒童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兒童和父母的衝突就產生了。這種衝突的結果,常常是以兒童被認為“不聽話”而告終。其實,兒童實際上並不是真正要一個瓶子。只要允許兒童用某些東西進行同樣的活動,他都會滿意,這是兒童成長的特性,只是父母並不知道,他們只會覺得孩子在胡鬧。
父母的這些行為雖然是在潛意識狀態下進行的,卻給兒童帶來深深地傷害。成人所遵循的行為方式應該是放棄自己的優勢,使自己更適應兒童發展的需要。
既然我們意識到兒童心理的特點,以及成人無意識犯的錯誤,那麼有沒有一種現實的教育可以幫助兒童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