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如今硝煙紛飛、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在史上那聲聲駝鈴中,曾經見證過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世界史上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這條路上,國家、文明、戰爭、經濟、文化、宗教、藝術、名人等記憶裡那點滴的珠子都被串起來,這就是絲綢之路!
本書自出版以來獲譽無數,長居亞馬遜歷史地理類排行榜第一!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彼得·弗蘭科潘博士的引導,走進這段關於名為“絲綢之路”的世界大歷史!
[英]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
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
曾多次在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等世界頂尖學府公開演講。
以下內容為《絲綢之路》一書精華解讀的部分內容,成為樊登讀書APP的VIP即可獲得全部解讀內容。
以下內容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一、 絲綢之路的誕生
1. 兩河流域的波斯帝國
2. 亞歷山大的征途
3. 中國開啟“絲綢之路”的大門
4. 羅馬帝國的崛起
5. 絲綢之路的興榮之始
二、 信仰之路
三、 基督之路
四、 變革之路
五、 和睦之路
六、 皮毛之路
七、 奴隸之路
八、 天堂之路
九、 鐵蹄之路
十、 重生之路
十一、 黃金之路
十二、 白銀之路
十三、 西歐之路
十四、 帝國之路
十五、 危機之路
十六、 戰爭之路
十七、 黑金之路
十八、 妥協之路
十九、 小麥之路
二十、 納粹之路
二十一、 冷戰之路
二十二、 美國之路
二十三、 霸權之路
二十四、 中東之路
二十五、 伊戰之路
二十六、 新絲綢之路
自地中海和黑海東岸至喜馬拉雅山脈的這一片連接著東西方文明的地帶,現如今被視作一些邊緣國家的所在地、一個充滿動盪、暴力並威脅著國際安全的地區。
而這裡,曾經就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叉點,是國際交往的中心。
19世紀末期,這個蔓延四處的網絡才由一位著名的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正式命名——“絲綢之路”(Silk Road )。
一、 絲綢之路的誕生
1. 兩河流域的波斯帝國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的美索不達米亞沖積平原,為人類文明的出現提供了土壤,正是在這裡,誕生了世界最早的村鎮和城市。
所有在此崛起的王國和帝國當中,最偉大的莫過於波斯帝國。
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帶領波斯人從今天伊朗南部的家園迅速擴張,統一了周邊的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將勢力延伸到愛琴海岸,征服埃及後又一路向東,直抵喜馬拉雅山腳。
他們在農業上的先進技術吸引了周邊更多的人口,而且進一步推動了城鎮的發展。
在其後約兩個世紀的時間裡,波斯帝國一直穩定地管理著其治下的廣闊領域。
2. 亞歷山大的征途
偉大的亞歷山大登場了,他是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兒子,他12歲時就做過亞里士多德的弟子,他們在王宮的花園裡討論哲學和科學,圍著地面上由彩色鵝卵石鋪成的世界地圖學習地理,亞歷山大對古老東方的濃厚興趣就從此建立。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開始進擊波斯,先是驅逐了波斯的埃及總督,後來他戰勝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指揮的強大的波斯軍隊,然後繼續東進,一座座城市紛紛拜倒在他腳下—— “慾望之都”巴比倫、王城蘇薩、“眾城之城”波斯波利斯以及“國王之地”帕薩加第都紛紛打開城門。
他願意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願意依賴當地的高層精英,這使他得到了征服地人民的擁戴。
征服波斯帝國並不是他的終點,他的征程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占據其三。
但年僅32歲的亞歷山大不幸英年早逝,他的將領們瓜分了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一世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的成就可謂震古爍今,他的遠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並且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也使得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 ,他12歲時就做過亞里士多德的弟子,他們在王宮的花園裡討論哲學和科學,圍著地面上由彩色鵝卵石鋪成的世界地圖學習地理,亞歷山大對古老東方的濃厚興趣就從此建立。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開始進擊波斯,先是驅逐了波斯的埃及總督,後來他戰勝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指揮的強大的波斯軍隊,然後繼續東進,一座座城市紛紛拜倒在他腳下—— “慾望之都”巴比倫、王城蘇薩、“眾城之城”波斯波利斯以及“國王之地”帕薩加第都紛紛打開城門。
3. 中國開啟“絲綢之路”的大門
偉大的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把中國的疆域大幅擴張,逐漸抵達當時所謂的西域(今新疆地區),將整個亞洲連在了一起。
此前這些交通網絡曾受到匈奴人的阻撓,漢人不得不向其進貢大量物資以及採取和親政策以換取和平,這讓漢帝國倍感屈辱,武帝時,強大的大漢軍隊首先奪取了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歷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
隨之貿易交流逐漸展開,主要產品就是絲綢,由於當時錢幣不足以支持貿易結算之需,而絲綢實用、不易壞、高價值的功能使其在作為一種奢侈品的同時,也成為了一種通用的國際貨幣。
中國還為來自域外的商人制定了貿易規則和管理體系。進入中國的客商有規定的行程路線,他們會拿到通關文牒(類似今天的護照)。
這些客商的信息會被仔細記錄:來自哪個國家、什麼身份、下一個目的地是哪裡,甚至他們吃飯花了多少錢……政府通過這些信息掌握什麼人正在進出中國,乾了些什麼,特別是他們所攜帶的貨物的價值(考慮到關稅)。
可見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經是事實。在當時,幾千英里之外發生的變化,會直接刺激到當地的奢侈品需求以及人們購買能力。
4. 羅馬帝國的崛起
公元前247年,塞琉古的後人被安息人推翻,他們將希臘和波斯的觀念融合,建立了強大的帕提亞帝國(即安息帝國,原波斯地區),並與後來崛起的羅馬帝國、草原民族建立的貴霜帝國以及漢朝中國並列當時的歐亞四大強國之一。
與此同時,地處地中海意大利西海岸線正中央的羅馬小鎮,逐漸發展成為一股強大勢力。它也將目標地鎖定在東方。
公元前52年,羅馬征服了高盧(約當今法蘭西、荷蘭以及德國西部地區),獲取了大量的戰利品,這讓他們大為興奮,但歐洲可征服的地方實在太小,他們瞄上了埃及。
埃及仰仗著尼羅河創造了輝煌的財富,都城亞歷山大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凱撒大帝遇刺身亡後,他的養子擊敗了他的情人——埃及豔后克里奧佩特拉,埃及成為了羅馬的囊中之物。
征服埃及改變了羅馬的命運,他們獲得了大量便宜的糧食和稅收,糧價下跌使得家庭購買力大漲,地價開始飆升,並且隨著海上貿易的路線開拓,羅馬在累積財富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這一重要的繁榮時期還發明了一個不乏嫉妒心的新名詞:暴發戶(nouveauxriches)。
2. 絲綢之路的興榮之始
與我們當下熱衷於購買來自歐美、韓日等國的奢侈品相似,羅馬人也喜歡一樣的東西,那就是來自我國的絲綢。
絲綢在地中海的供應量不斷增加,隨處可見,每年消耗羅馬帝國造幣總數的近一半。
巨額的資金流促進了絲綢之路上商戶們的蓬勃發展。
其中,月氏國游牧部落被中國趕出塔里木盆地後,最終在波斯東部建立起了位於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貴霜帝國,他們成為一個匯集了來自印度、中亞和中國的各類貨物的大型商業中心。
東漢時,大將軍班超統領部隊進行一系列探險並於公元1世紀末抵達里海後,中國開始派使節西方,與波斯的交往也變得更加密切頻繁。
此時的羅馬將目光盯在了波斯帝國,也拉開了波斯與羅馬之間牽扯數百年的拉鋸戰爭序幕。
公元4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拜占庭舊址建起一座輝煌的新都城,成為連接著地中海和東方世界錦帶上的新明珠——君士坦丁堡。
二、 信仰之路
絲綢之路既是貨物的天堂,也一定是人類智慧交流的空間,各類神祇和宗教派別、神職人員和地方首領在這里相互競爭,不同信仰之間的競爭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所有的這些宗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或者是根植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還有西方的猶太教、基督教以及稍後誕生的伊斯蘭教——它們或在戰場上取勝,或在談判桌上取勝,有時依附統治者的支持與推廣,有時則倒過來為其鋪平踏上權力爭奪的路途。
公元1世紀前後,原本與世無爭的佛教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宗教開始影響信徒們的日常生活。與佛陀相關的佛塔與寺廟開始興建起來,成為人們朝拜的地點。
公元4世紀初,佛教已遍布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至公元5世紀60年代,佛教的思想、活動、藝術和形像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在公元後的前四個世紀裡,起步於巴勒斯坦一處小根據地的基督教發展成為橫掃地中海和亞洲的一種信仰,成為宗教戰爭中的一股巨大洪流。
基督教興起於亞洲,其中心在耶路撒冷,耶穌出生、生活和受難的相關地點都在亞洲,它的神學和精神背景源於被埃及和巴比倫統治時期誕生在以色列的猶太教。
基督教最初由自巴比倫流放後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猶太人東傳的,由於傳播和滲透的速度之快,對原本傳統信仰的挑戰,基督教引來了羅馬與波斯帝國統治者瘋狂的暴力驅逐。
直到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並以極大的熱情大力推行該教。他的這一行動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卻由於其與波斯之間激烈的大國敵對關係,給身處東方的基督教徒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公元3世紀薩珊王朝建立起一個具有特色的新波斯帝國,結束了原多教派融融一席的宗教狀態,使得波斯人信奉的瑣羅亞斯德教傳遍了波斯全境及其征服的各個地區。
三、 基督之路
公元350年到360年間,草原部落開始放棄自己的地盤向西部移動,這股浪潮來勢之洶令羅馬與波斯都難以抵擋,於是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緩和下來,但是公元410年羅馬還是被攻陷,西羅馬帝國崩潰。
而公元5世紀中葉,匈奴王阿提拉又一次席捲歐洲,使其陷入了一個文明倒退的時期。
羅馬的崩潰使得亞洲的基督徒在教義的爭論上佔據了上風,在公元5世紀到6世紀期,得益於波斯帝國薩珊統治者對宗教的包容與變通,基督福音還是傳遍了亞洲大地。
到公元7世紀中葉,各教派之間的競爭格局變得更加明朗了,基督教壓過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和佛教,長驅直入,深入亞洲各地。
就在基督教即將獲勝的關口,一股新勢力帶著新的世界觀逐漸崛起,它的本命“伊斯蘭”,意為“順從”,然而這並不能反映它的變革特性。
四、 變革之路
公元541年,鼠疫襲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進而入侵亞洲,導致全世界的人口急劇下降,整個世界陷入了危機,多難之際,伊斯蘭教誕生了。
草原來的突厥人開始取代匈奴人,他們戰鬥力更為驚人,羅馬不得不每年向其進貢大量物品,而且他們還意圖聯合羅馬吞下波斯,於是重新燃起了波斯與羅馬之間的戰火。
雖然波斯人後來控制了阿拉伯西部和南部的港口與城市,並新建了一條從波斯通往麥加和麥地那的陸路通道。然而羅馬與波斯後續的戰火最終使得波斯帝國在公元7世紀崩潰。
戰火使得一個以商貿往來為生的古來氏部落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中一位叫穆罕默德的商人,他於公元610年得到真主天啟,後來的幾年裡,一系列天啟接踵而至,在7世紀後半葉被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古蘭經》。
穆罕默德的雄才宏略,他統一了阿拉伯地區,並向其他地區派遣遠征軍。
而面對穆斯林的威脅,羅馬和波斯都顯得有些反應遲鈍。以波斯為例,公元636年穆斯林在卡迪西亞大獲全勝,最終波斯帝國倒在了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的鐵蹄之下。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伊斯蘭的勢力究竟能擴散到多遠?
五、 和睦之路
伊斯蘭勢力的成功除了沙場上的軍事天賦和戰略以及波斯帝國崩潰提供的機遇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重要原因:基督徒的支持,以及更關鍵的猶太人的支持。
這也提示我們在它們早期共存的年代,它們是和平共處的,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關係更是如此,兩者的互容性令人吃驚。中東地區的猶太人對穆罕默德宗教的繁衍和散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穆罕默德的策略就是主動尋求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幫助,並正式規定,猶太人的宗教和財產都將永遠受到穆斯林的尊重。
而通過挖掘信仰中的共同來源,以及強調雙方習俗和教義之間的相似性,伊斯蘭教不斷強化著與基督教的共識。
《古蘭經》裡出現的摩西、諾亞、約伯和撒迦利亞等一系列熟悉的形象,讓基督徒倍感親切。
它甚至包含這樣一種真理,調節了猶太教與基督教之爭:世界上只有一位上帝,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都是上帝的信使它告訴信眾:“要堅持真主的繩索,不要自己分裂。”
多信仰並存是早期伊斯蘭擴張的重要特色,也是它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在穆罕默德過世後,伊斯蘭教派內部產生了分歧,而教派之間的對立狀態也加劇了各方對非穆斯林態度的轉變。
伊斯蘭擴張擴張帶來的經濟繁榮讓大量財富匯集到中央政府,一座新城市的崛起令人震驚,據後來10世紀學者根據遺跡中浴室數量的估算,該城人口接近1億,它被稱為麥地那·阿薩拉姆,意思是和平之城,也就是今天的巴格達。
儘管穆斯林中極具代表性的兩大陣營——遜尼派和什葉派在內部迅速分裂,但穆斯林的征服行動仍舊創造了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在這裡商人能夠致富、智者得到尊重、異見可以陳述和爭論。
麥加山洞中那個毫不起眼的開端,居然孕育出一個全球性、多樣化的烏托邦。
六、 皮毛之路
世界分成了兩半:一半是秩序和文明均佔上風的雅利安世界(伊朗人的祖先),一半是混亂不堪、無法無天、危險異常的圖蘭世界(突厥人的祖先)。
伊斯蘭人的傳教進入了草原部落,而草原部落的首領也樂於借助為宗教信仰開闢新領土而獲取榮譽,這不僅會得到哈里發(伊斯蘭統治者)的賞識,而且能在當地獲得一定的聲望。
這使得草原上的商貿往來開始興起,草原經濟的關鍵是馬匹,另有一種重要的商品,則是動物的毛皮。
富庶令游牧民族的生活發生改變,他們逐漸有了固定的定居之所,在8世紀初,突厥人建立的可薩汗國甚至與拜占庭帝國(對這一時期羅馬剩餘領土的通稱)達成了政治聯姻。
可汗本人還從草原信仰的騰格里改信了猶太教,相信與此處大量的猶太商人不無關係。
還有一部分被吸引來的,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這些人被稱為羅斯,或許是得名於他們的紅發,他們就是俄羅斯人的祖先。